專訪|日本藝術家 中田郁美
IKUMI NAKADA
童心的溫度是熾熱

Still Unreached(2021)
by Ikumi Nakada

「成為大人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是日本藝術家中田郁美(Ikumi Nakada)不斷在創作中體會的問題,「我明明已經是個大人了,卻總感覺只是肉體上的改變,我常常思索小時候的自己和成年的自己,兩者之間的界線到底在哪裡?」藝術家找尋的界線,其實存在於相對之間,倘若大人的成熟沒有童心的「小」與之相襯,又何以顯「大」?於是,中田郁美筆下勾繪的主題每每圍繞在孩童的真摯純情,以纖細而確實的鉛筆線條捕捉童趣的輪廓,接著疊刷低彩度的油彩,輕盈生動了畫面中人物的神情,流露著藝術家對於童年心靈的憶想。

 

I heard they're seeing each other(2020)
by Ikumi Nakada

除了寄情於孩童角色,中田郁美在創作素材上的安排也頗具童趣。仔細觀看,反覆出現在中田郁美作品中的「薄荷糖」與「火焰」元素絕非偶然,日文「薄荷」的讀音(hakka)與冒出火焰的「發火」(hakka)正好相同,原來這是中田郁美巧妙置入的文字遊戲,這也難怪藝術家作品中的人物經常含著薄荷糖,有著一雙烈焰之耳,再藉由親吻點燃初戀般熾熱的心境,勾動觀者心底屬於童年的害羞、彆扭、調皮、厭惡與自信,「吃著薄荷糖的孩子們,心靈其實正在熊熊燃燒!」中田郁美如此說道,而我們的童心也跟著熾熱了。

 


 

PPAPER

中田郁美
日本藝術家

最初關於的繪畫回憶是什麼?讓您決定成為藝術家的動機是?
與繪畫相關的最早記憶,我想應該是在3歲或4歲左右,當時因為被母親責罵,心有不滿,於是畫了一幅內容是關於把自己的母親跟附近的鄰居媽媽交換的圖畫,還大言不慚地懇求著「南無阿彌陀佛」,即使現在已經40歲了,我和父母提起這件事情還是會一起大笑。至於成為藝術家的動機就沒有很明確的事件可以分享了,如果非要說的話,我認為「沒有停止繪畫」對我來說是一個關鍵。

另外,接到書籍插畫等方商業方面的委託案也讓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繪畫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發揮作用的契機。總得來說,我覺得是時機和環境讓我成為了一位藝術家。啊,還有像是在孩提時期被人稱讚「你畫得真好」這種事情可能也是一個原因吧。

 

Breath(2021)
by Ikumi Nakada

您在大學時期是主修藝術史,這樣的背景對您的創作方面有帶來什麼影響嗎?
雖然我在大學專攻的是藝術,不過並非以繪畫為主,而是以學術研究的形式參與,我本身也有博物館學相關的資格認證。老實說,當時的我並不認為自己能夠成為藝術家,但我仍然希望能夠與藝術有所關聯,所以才選擇了可以學習藝術相關知識的科系。大學所學對我的創作有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嗎?我也不太確定,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畢業後這20多年間經歷了的所有事情,還是生活中的平凡時刻,都給予我許多創作的靈感。

 

Crystal Candy – Hopping(2021)
by Ikumi Nakada
Crystal Candy – Broken(2021)
by Ikumi Nakada

您的創作想法與概念是從何萌生的?
我常常思考著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界線。例如,怎樣算是成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是成人,這個判別的標準是由誰來決定的?還有生理與心理方面的成熟及其伴隨而來的困惑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所關注的命題。隨著創作時間與經驗的積累,我發覺自己筆下的孩童形象其實和自己是有所連結的,只是我會避免過度強調「兒童的純真」,以免幼小的孩子變成一個被美化和形式化的符號。不過,在台灣,所謂的「萌」繪畫很受歡迎,人們也常常說我的作品很萌,但被這麼一說我就想畫一些不那麼萌的東西了(笑)。

 

His Sweet Joke(2022)
by Ikumi Nakada

您畫作中的經常出現雙耳燃燒的角色,彼此親吻或是吃著薄荷糖,這些符號與行為背後是否有特別的象徵意涵?
無論是薄荷糖抑或是燃燒的雙耳,這都和我繪製的人物有關,而我的創作主題則是在探索孩童與大人之間的界線,就以薄荷糖為例,薄荷的味道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奇特存在不是嗎?它更像是大人喜歡吃的東西,於是我透過描繪青春期的孩子模仿大人們吃薄荷糖的場景,來表現介於小孩和成人之間的微妙地帶。至於角色人物的耳朵發紅是為了表達因為羞赧而情緒高漲的感覺,靈感主要是來自日語一種以火燒臉龐的熾熱描述強烈的害羞羞澀的比喻方式,同時「火焰」也與青春期內心與情緒變幻莫測的狀態有關。順帶一提,薄荷糖與火焰這兩個主題在語意方面也有關聯,薄荷在日文中稱之為「ハッカ」,與意味著發火的「発火」完全同音。

吃著薄荷糖的孩子們,心靈其實正在熊熊燃燒!

 

S'more(2020)
by Ikumi Nakada

據說您會在顏料中加入大量的油?為什麼?
主要的原因是我想要呈現柔和且具有透明感的色彩。雖然我也嚮往創作氛圍對比強烈的畫作(或許將來會嘗試看看),但是現階段我想要的是一種柔和的表現。

整體來說,您希望透過作品傳遞什麼樣的氛圍和想法?
探索兒童與成人的分野是我作品中很重要的意圖,我的作品也許會讓觀者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或是想起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

 

S'more(2020)
by Ikumi Nakada

當初為何決定搬來台灣定居?台灣文化對您的創作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大約是2012年左右開始,因為展覽的關係我每年都會來台灣旅行1-2次,台灣的食物、城市的氛圍對我這個日本人來說,有很多獨特的面向,特別是市場和五金行,它們是純樸而可愛、充滿趣味的寶庫。如果遇到喜歡的東西,我真的會買下來,四處閒晃拍了很多照片,雖然不是都直接與我的創作相關,但我從中獲得許多靈感。另外,我非常喜歡高雄的旗津,那裡的渡輪和燈塔以及貝殼工藝品的紀念品店(去過很多次),都成為我漫畫中出現的場景原型。

 

Photo by Ikumi Nakada

去年,您以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哪吒」為原型,創作了名為《去見哪吒》(Meet Ne Zha)的繪畫作品,請與我們分享一下背後的創作過程與想法。
我對於台灣的廟會文化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布袋戲和歌仔戲,為此我經常造訪廟宇,並開始研究台灣的信仰文化,而哪吒是其中之一。在日本,哪吒比較是傳說中的人物而不是信仰的對象,但是在台灣哪吒非常受人喜愛,祂被供奉在許多寺廟中,以不同的形象呈現,也有不同的稱呼。《去見哪吒》這件作品意指我自己去參拜供奉哪吒的寺廟,並逐漸了解哪吒的過程。誠如標題所述,為了見哪吒一面,我實際走訪屏東和台南的廟宇,遇見哪吒附身的乩童,也觀賞過以哪吒的故事為題的歌仔戲演出,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經歷。回到創作,哪吒的少年形象深深吸引著像我這樣一位以描繪孩童為概念進行創作的畫家,我相信未來還會繼續創作以祂為主題的作品。

 

Going to see Nezha(2021)
by Ikumi Nakada

平時會去哪裡走跳?可以偷偷跟我們分享幾間您的愛店嗎(笑)?
台灣的市場,特別是傍晚開始營業的夜市!即使是在旅行的狀態,我也一定會去當地的市場走走,逛逛攤販、買買水果,或是匆匆吃一頓飯,這一切我都很喜歡。另外,我超愛五金行,不過比起像小北百貨這樣的大型連鎖店,個人更偏好年長經營者開設的小店,那種在灰塵飛揚的商品堆中尋找喜歡的物品,就像尋寶一樣。

 

Photo by Ikumi Nakada

未來有什麼想要嘗試創作的主題嗎?
至今,我所創作的主題多半是孩子的形象,現在我打算嘗試看看描繪成人和年輕人,同時也會探索多元性別和愛的表現方式。由於我目前沒有隸屬於任何藝廊,因此能夠更自由地創作,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動,接下來會花費更多時間和心力繪製漫畫和插畫作品。■

 

Hu Chan(小虎)(2021)
by Ikumi Nakada
haoxiongdi(好兄弟)(2021)
by Ikumi Nakada

 

Image courtesy of Ikumi Nakada

 

 


關於作者

Ian Feng。PPAPER 編輯。
因為攝影而開始書寫的文字工作者,難以抗拒酸質明亮的淺焙咖啡,每晚準時收聽酷派爵士,沉醉在 Roger Federer 單反的優雅風骨。

 

 

Picture of PP 編輯部

PP 編輯部

好內容的創作者。品牌合作歡迎寄信至:info@ppaper.net

最新消息

ART & CULTURE

夏天就是要松一下!來松菸玩《松誌SongMag》躲貓貓集章

ART & CULTURE

松菸出雜誌了!《松誌SongMag》 可愛發行中

ART & CULTURE

愛馬仕《飛馬行空》電影版:劇場式奇幻夢境躍上大螢幕

FASHION

150位工匠,1個香奈兒,獻給藝術與自由的殿堂:CHANEL 2024/25秋冬高級訂製系列

專訪|LIFE & CULTURE

台北的經典,世界的台北 —— 貓下去敦北俱樂部15週年

專訪|DESIGN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工藝需要在我們自己的文化土壤中扎根

熱門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