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需要一本
客家中英雙語攝影雜誌?

 

客家族群是台灣文化的核心組成之一,客家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帶來語言、傳統、習俗、音樂、戲劇、信仰等豐盛多元的文化面貌。然而,當代要如何持續傳承以及分享客家文化的多樣性,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共同探索參與的挑戰。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長年致力於在地文化考古與歷史書寫的時代參與,現任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板,決定在出版市場發行以攝影表達客家的視覺雜誌,借紙本的慢,緩數位的快,以雜誌為載體,透過影像的力量,展現客家文化的多樣與當代性。於是,全球客家攝影雜誌《HIB翕相》應運而生。

 

 

《HIB翕相》(客語:hibˋ siong)不僅僅是攝影與藝術的討論,更是關於如何通過影像探索和表達當代客家文化的身份和價值。從台灣藝術家楊登棋(登曼波)對故鄉台中東勢的重新探訪挖掘,到香港攝影師黃弘川在新竹北埔類蹲點式的氛圍影像,這些作品並無明顯強調「客家」作為一種關鍵字的象徵性存在,更多的是一種生活型態的揭露,展示文化最純粹的面貌。《HIB翕相》創刊號除了集結上述提及的兩位創作者,同時還收錄了以VR創作聞名國際的導演黃心健、青年攝影家汪正翔、余梓勤、黃弘川、潘怡帆、劉冠麟、複合媒材藝術家王映等逾百張影像作品,以及深耕影像培育的黃建亮老師等人帶出影像蘊藏的命題及思索,與世界分享從台灣出發的客家觀點。編輯部很榮幸邀請到全球客家攝影雜誌《HIB翕相》的發行人陳板一起聊攝影、聊藝術,還有他對推廣客家文化的義無反顧。

 


 

PPAPER

陳板

全球客家攝影雜誌《HIB翕相》 發行人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為什麼台灣需要一本以客家視角中英雙語攝影雜誌?
影像是最當代的媒介,也是最能夠反映當代文化的媒材。然而,在台灣擁有超過四百萬人、全球則有五千萬的客家族群,過去普遍僅存於學術領域的討論研究,對客家的影像和文化的表達始終是零星而片段的呈現。客家人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生產和生活?研究者有自己的解讀方式,但透過攝影和影像,大眾才能直觀地看見客家多樣的生活和文化。為此,基金會決定創建一個展示這些內容的平台,而《HIB翕相》攝影雜誌就是這樣的一個平台,它集結了不同世代、各類型的藝術創作者,以影像形式在雜誌上展示他們的作品,讓人們能夠實際拿在手上,感受作品的重量和物質性,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客家文化的豐富性和力量。

 

 

《HIB翕相》的初心是以影像詮釋客家,為何想突顯「當代客家」?
當代客家文化不僅是關於客家人或客家地區,而是關於當下的藝術創作、街頭攝影,還是即時的方式。當代性在這裡指的是透過攝影家或藝術家的視角,將時空氛圍呈現於影像之中。《HIB翕相》特別強調了客家文化的多元觀點,不論攝影師是否為客家人,他們都能帶來新鮮而深刻的洞察,例如,香港攝影師黃弘川拍攝的新竹北埔,他的作品凝視了客家文化中鮮少被直視(有時是避而不見)的宗教儀式,以及強烈的邊緣感。因此,對於當代客家文化的探討並不限於技術或形式,即使是運用黑白底片和暗房,也能呈現出強而有力的當代感。每一張影像,每一刻捕捉到的都是當下的客家文化。

 

 

《HIB翕相》在保有在地文化內涵的同時如何能吸引國際讀者的興趣?
影像作為一種語言,它是超越文化的,即使讀者不懂中文或英文,他們也能感受影像的力量。《HIB翕相》的編輯團隊非常用心呈現這些圖像,藉由影像本身的視覺衝擊與吸引力,讓讀者體驗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思考方式。雖然《HIB翕相》採用中英雙語出版,但語言本身不是重點,重點仍然在於內容的影像和敘事。

在設計風格與內容選策的創新、策略為何?
在數位媒體盛行的現下,創刊號首先要面對的是大眾對客家文化的刻板印象。儘管「客家」是我們的核心內容,但我們並沒有過度強調這一點。客家元素自然融入我們的圖像和文字編輯中,而不是作為一種行銷策略。我們希望《HIB翕相》成為一個平台,讓世界各地的人重新理解客家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您怎麼看「客家藝術風格」?
我認為文化本身的呈現無需刻意跳脫或避免特定的元素。對我來說,重要的是藝術家或攝影師如何感知並捕捉這個文化的真實。這點不僅限於紀實攝影,而是如何不受限於特定的媒介或工具,更廣闊的視角。藝術創作應該源自於內心的感動,創作者應該自由地探索,創造他們想要表達的客家文化,即使不特別強調「客家」,作品本身依然具有吸引力,而當觀者意識到作品都與客家文化有所關聯的時候,將會帶來更豐富、更有層次的觀點與感受。

不同(世代)的創作者手法和概念有什麼不同?
在探討不同創作者對客家文化的詮釋和呈現方式時,我們可以香港攝影師劉冠麟的作品為例。劉冠麟的拍攝主題圍繞在城市景觀以及香港的歷史,《HIB翕相》創刊號中收錄了攝影師走訪香港「茶果嶺村」、「山咀村」以及「大庵村」等客家村落拍攝的影像,為正在消逝的文化和生活留下珍貴的紀錄。劉冠麟的創作形式某種程度上延續傳統紀實攝影的脈絡,但他以個人的、抽離的,甚至帶有點異鄉人的視角創造既古典又當代的作品氛圍。總的來說,不同創作者在呈現客家文化時,雖然方法和觀點各異,但他們不約而同都在思索 #客家 這個關鍵字的意義,從多個面向深入探索客家文化的可能樣貌。

 

 

請和我們分享在出版《HIB翕相》過程中最令您難忘或是印象深刻的事情和時刻
創刊對於我們的同事以及整個編輯團隊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為了讓《HIB翕相》成為國際性的刊物,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各國的刊物,無論是內容還是設計方面經歷各種修改與調整,過程中遇到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只不過當最終的成果呈現出來的時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跨出創刊的第一步之後,《HIB翕相》接下來的發展和方向是什麼?
接下來的第二本,會挑戰創刊號,會提出更多的問題和議題,而這些問題不是只有創作者和編輯群的提問,我們會陸續集結讀者的觀點,期待它會逐漸形塑出新的價值和對話空間。■

 

 

Photo © Hakka Public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Picture of Ian Feng

Ian Feng

因為攝影而開始書寫的文字工作者,難以抗拒酸質明亮的淺焙咖啡,每晚準時收聽酷派爵士,沉醉在 Roger Federer 單反的優雅風骨。

最新消息

LIFE & TRAVEL

倫敦運動品牌UVU:整個宇宙都是我的跑道

FASHION

「文化,在我們身上」Tilda Swinton在臺北有感

PPAPER WEEKENDS|9月第三週

PPAPER Weekends|日本獨立雜誌《Neutral Colors》台灣首展

PPAPER WEEKENDS|9月第二週

PPAPER Weekends|吐司專門店 Pillo 進駐大稻埕

PPAPER WEEKENDS|9月第一週

PPAPER Weekends|日本清酒正流行

LIFE & TRAVEL

12星座要多固執?

熱門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