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 Christiane F. 的故事,會有一種解離感,好像自己走入了那個 70 年代的柏林世界。但同時間你也知道外面的世界不是彼時,只是此刻的我,住在 Kottbusser Tor 冬日裡,正好是西柏林當年的邊緣地景,非常接近東西柏林兩邊的圍牆,也是當時窮人,青少年,滋事份子,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知識份子」聚集的村落,嘴裡抽的空氣是自由,吐出時的熱氣被接近零度的寒氣凝結,在玻璃窗內結成了現實的淚滴,一行一行的流下。這裡離距離電影故事發生的中心區 Zoo Station(動物園站)還有一些距離,至少有 8 到 9 站的間距吧,但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從動物園站撤退後,那藥物堆積的高潮還沒退下,從當時最 in 的「SOUND」舞廳捲逃而來的地方 一定就是像這樣的城市邊緣。東西德冷戰還沒結束時,資本還沒進來時,一種不正義下的正義進行式,佔領空屋的行動「蹲屋」(squatting)在這裡到處都是,這也是《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英譯:Christiane F. – We Children from Bahnhof Zoo)電影的時空背景,那個被遺忘的烏托邦,男男女女赤裸在聰充滿血漬與牆上噴漆著反政府的標語破房間內,在早就忘了幾天沒有餵食的鳥籠裡鸚鵡的屍體旁再補上一針。
我實地走訪了當年的「SOUND」 (Genthiner Straße 26) 的舞廳現場,早已被現代化的樣板式門面,用像是麵糊一班的複製貼上一個勁地覆蓋過去,完全沒有了當時像是一個世界對蟲洞對接閘口的想像。隔壁是明亮且昂貴的同志博物館,與潮到不行,用無襯線字體做 logo 的藝廊一排接著一排,與一切噪音與混沌無關。再往西走一點,走向動物園站,到了西柏林的中心,也是當時 Christiane 最常鬼混的地點,是他們在此賺錢,花錢,遊蕩,找自己與失去自己的地方。在 Christiane 的自述裡,她明白的說明了這是他們轉取「麵包」的基地,靠的是他與男友 Detlev 在這裡幫大叔性服務。性取向沒有了邊際,完全的生物性本能,只要一手交錢一手撕拉鍊就好,只要能滿足當時想要再更 high 的渴望。這裡就是像是台北當年的新公園,只是更野生(raw),更火辣,更加檯面化。「麵包」到手後,一群 15 到 18 歲的同夥,相聚在公車站旁的公共廁所注射海洛因。瞳孔放大,嘴角不受控的留下唾液泡沫,燃燒著他們共同的青春歲月。如今的動物園站,已不再如過往是性交易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一個的高級百貨公司。電影裡出現的巨型「賓士」logo 在商場頂樓旋轉著,如今依然在。我說的那種解離感!又一次的在我面前浮現,好像看懂了但又不是我這個時空的平行世界一般。
I, I will be king
And you, you will be queen
Though nothing will drive them away
We can beat them, just for one day
We can be heroes, just for one day
David Bowie 的音樂〈Heroes〉 貫穿整部電影,從電影一開頭,Christiane 與 Detlev 在商場搶劫,狂歡到樓頂,一種類似於《千禧曼波》裡 那種直覺式的黑色青春浪漫感,鋪張蔓延到整個西柏林,如同歌詞裡說的,「我們可以擊垮他們,就算只有一天!我稱王,你將成為王后!」這種生活在大時代的絕望下,藉由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吸毒不過是一種不正義裡最後的正義。但最終該付的帳終究是要來的,Christiane 在電影最後以自白的口吻訴說了他自己最後幸運的活了下來。最後,在母親的幫助下,在懸崖邊之際,離開了柏林,然而大部分的同伴,都死於海洛因過量。
▼
以《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
電影畫面為靈感的 GUCCI 2016春夏形象影片
如果你問我,來柏林前要看哪一部電影!
我毫無疑問的會跟你說,除了《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還有更能詮釋柏林青春的電影嗎? 也許《B-Movie: Lust & Sound in West-Berlin 1979-1989》(B級片:地下柏林)還算給了一個更光明的角度來窺探柏林。但如果「B movie」是一本以第三人稱視角講述地下音樂史,「Christiane F.」就是一整本的第一人稱筆下的柏林文學史。
▼《B-Movie: Lust & Sound in West-Berlin 1979-1989》
《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是 Uli Edel執導,根據 Chritiane F. 真實的自身故事改編而來。講述了 70 年代西柏林青少年的銳舞文化,海洛因,性交易,愛情故事,一群人一起蹲屋 (squatting)一起打劫,一種不得不被社會現實裡,權力結構綁架的生命們,在荒蕪裡依然看得見的溫存與浪漫。這不得不讓我想起 Ken Loach 執導的《Sweet Sixteen》(甜蜜十六歲),包含了我前面講到侯孝賢鏡頭下的《千禧曼波》那些新浪潮電影裡在寫實主義的驅動下描述了當時整個社會裡底層年輕人眼中的無力感與只能被社會齒輪亦步亦趨地推動著的發條橘子。回過頭來,如今我看見《Triangle of Sadness》(瘋狂富作用)與 《The White Lotus》(白蓮花大飯店)在各大影展與評論裡得到極度正面的回應,那些在講述白人的富人生活裡瑣碎的扭曲人格問題時,我第一反應是,這與我何干,但最後我想,那底層的人生與金字塔頂端的苦惱,不也都是給我們這些生活在中產世界裡百無聊賴「景觀社會」的我們,另一個情緒的出口而已嗎?只是指標對應的是兩個極端的不同社會階級而已。那我們都如此感興趣的原因,我想不外乎就在那樣「與我何干」的荒誕平行世界裡,我們都能帶入一些自身的現實「解離感」吧。既模糊卻又如此熟悉!如此看來,《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是一部反毒的社會教育影片,還是一步極度浪漫的柏林新浪潮電影?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那些 17、16、14 歲,電影中不斷出現,柏林最年輕的海洛因受害者的照片不間斷地出現在電影中的報紙頭條,又一條年輕生命的殞落,而這些並不是演員,而是真實的生命,是 Christiane 在動物園車站廁所裡一起注射海洛因的朋友,是在車站外一起拉客的同事,是冬天裡一起躲在沒有暖氣的蹲屋裡做愛的愛人,相約一起戒毒又相約一起買毒的故事人物。這一切都不是「我」的經驗,但一切都在柏林的大框架下模糊的相遇在一個「我」的平行時空裡。
▼《Sweet Sixteen》
▼《千禧曼波》
▼《Triangle of Sadness》
▼《The White Lotus》
2022 年底耶誕節的最後一天,我從柏林傳奇夜店「Berghain」走出天已經亮的東柏林!都市裡瀰漫著乳白色的霧氣,東柏林用的街燈燈泡與西柏林不同,在霧氣中更顯蒼白,雖然「SOUND」舞廳已經因為一場大火在時代裡畫下了句店,但如今從「Beghain」裡一個一個性愛後感傷式的失落靈魂,我們有任何不同嗎?在出口處,肉體夾雜的汗液混合著一股你一聞就知道是什麼的腋下味與各種化學味,以及那刺鼻如貓尿騷的美沙酮氣息,對吧,至少不是海洛因,但是不都一然還是在「景觀社會」裡追求那絕對的絕望裡才可以看見的光嗎!雖然我知道了,我們要的永遠不是那道光,而是追光的那個感覺,逃避現實裡的一切不公平與不正義,以及伴隨而至深淵的失落感。我們永遠也追不上,在這著資本社會建構下的權力遊戲,我們永遠都只能是一個發條橘子!
大部分的旅遊書,或是朋友間提到要去柏林玩,不外乎意旨著柏林的夏天,那充滿野性與在廢墟裡的地下電子音樂邊緣感。如果你問我,我會跟你說冬天來柏林最好。其實很簡單,你想想你看過的任何一部關於柏林的電影,那最勾引你的氛圍,爛漫與罪惡交織的電影情節是不是都是在冬季!那就對了,因為在冬季,那絕望深谷底的臉龐,「解離感」才是你最終追逐的那道光!■
作者介紹
熊元培 Yun Pei Hsiung。身處設計與藝術模糊邊界的創作者,目前就讀於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嘗試著用設計的手段執行社會雕塑,一種從物件去啟動行動的社會介入。他認為,不男不女,是一種美德。Instagram:@yunpeihsiung
Media Credits:
Film:《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英譯:Christiane F. – We Children from Bahnhof Zoo,中譯:墮落街)
Directed by: Uli Edel / Year: 1981
Film:《B-Movie: Lust & Sound in West-Berlin 1979-1989》(B級片:地下柏林)
Directed by: Jörg A. Hoppe, Klaus Maeck, Heido Lange, Miriam Dehne / Year: 2015
Film: 《千禧曼波》
Directed by: 侯孝賢 / Year: 2001
Film: 《Sweet Sixteen》(甜蜜十六歲)
Directed by: Ken Loach / Year: 2002
Film: 《Triangle of Sadness》(瘋狂富作用)
Directed by: Ruben östlund / Year: 2022
TV Series: 《The White Lotus》(白蓮花大飯店)
Directed by: Mike White / Year: 20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