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片段的話語,一有風吹草動就紛至沓來。”
-《戀人絮語》(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Roland Barthes
我們一位攝影師友人曾說,時尚攝影就像電影,是真實情感的完美騙局。關於這點,法國新浪潮導演Jean- Luc Godard高達自己也曾說,「電影是場騙局。」不過,就算是如此,我們還是被騙得心甘情願,因為電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騙局,而高達正是那個重新定義這份美麗的人。
二戰後50’年代的法國瀰漫著一股關於藝術的反思、變革與實踐。作家Samuel Beckett發表荒誕派戲劇《等待果陀》(En attendant Godot);橫跨哲學、政治學、神學、社會學與符號學的作家Roland Barthes開始對資產階級社會、文學分析與社會文化中的符號學進行解構;晚幾年出生的作家與製作人Alain Robbe-Grillet,則作為法國「新小說」(Nouveau roman)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倡劇情、動作、敘述與人物描繪無關緊要,應該屏棄現實主義小說那種情節、人物、主題按照時間順序的手法;後兩者分別在70’年代與60’年代發表代表作品《戀人絮語》(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與《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隨著新思維、新作品與新環境的發酵,電影創作者的藝術變革是必然的結果。30’年代出生在瑞士富裕家庭,高達在18歲時回到巴黎,他在電影放映會中結識一群即將改變法國電影樣貌的人,包含創辦電影雜誌《電影筆記》的André Bazin、Jacques Rivette與François Roland Truffaut楚浮,以及和自己一樣成為《電影筆記》影評編輯的Éric Rohmer侯麥。在他們眼中,電影的本質是寫實,並主張運用長鏡頭與複雜的場面調度來傳達訊息,並減少不必要的剪輯。
「第一次革命是1920年代電影有了聲音,第二次革命是1930年代電影有了色彩,第三次革命是1960年代,電影有了高達。」有影評如此形容高達的重要性。1960年,高達第一部電影長片《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e)上映,由法國男星Jean-Paul Belmondo和美國女星Jean Seberg主演,描述Jean-Paul Belmondo主演的通緝犯Michel邂逅了Jean Seberg飾演的年輕女子Patricia,他對她有好感,她則被他的危險與神秘吸引。高達運用跳接的剪接方式,透過碎片化的拼貼敘事形式,拍攝象徵事件發生的形象,而非直接拍攝事件的發生,並透過長鏡頭與手持跟拍的方式,在巴黎馬賽街頭呈現真實感。高達更透過第一人稱鏡頭描繪主角的各種生活細節,再加入大量的對話辯論以及詼諧的劇情,巧妙注入他對主流電影文化的反思,以及政治思想和哲學思考。以下是Jean Seberg在巴黎香榭大道叫賣報紙,Jean-Paul Belmondo過去跟她講話的經典場景:
《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e)電影片段
(「New York Herald Tribune!」Jean Seberg叫賣報紙)
「我跟妳買一份。」
「你人真好,謝謝。您來這裡做什麼?我以為您討厭我。」
「我沒有說我討厭妳,只是我有很多麻煩。」
「所以您處於危險狀態。」
「是,我現在有危險。Patricia妳不想跟我去羅馬?」
「去那裡幹嘛?」
「我們等著看。」
「不Michel,我在巴黎有好多事要做。」
「那妳現在要幹嘛,往前走或是往les Champs走下去」
「什麼是les Champs ?」
「Les Champs Élysées 香榭大道……我必須要去George V喬治五世大道。」
「好把,我不打擾您了。」
「趕快啦,陪我走一段。」
「好吧,就只到前面路口。」
(「New York Herald Tribune!」Jean Seberg叫賣報紙)
(點煙翻一下報紙)「我還妳,因為沒有星座。」
「星座是什麼?」
「星座的意思是未來,我想要知道未來,妳不想嗎?」
「喔,想啊」(New York Herald Tribune! Jean Seberg繼續叫賣報紙)
「怎麼了?」
「沒什麼,我在看妳。」
當1959年楚浮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還帶有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風格的影響,《斷了氣》則體現了高達解放電影公式與視覺語彙的自由。主角打破第四道牆對觀眾說話、路人看鏡頭、刻意拉長鏡頭、演員突兀的演出與不和諧的動作、緊湊又令人躁動的配樂,高達透過讓人「出戲」的小任性,削弱情節的進展,並且讓鏡頭中的真實感去質問電影的敘事本質。從此,高達為電影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
高達一直都是自由而叛逆的,如他曾說過「一開始是希臘文明。再來是文藝復興。現在我們進入混蛋的時代(the Age of the Ass)。」,而他厭惡好萊塢電影文化的態度更是寫在臉上,「每一部都電影都源自製造它的社會。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電影現在會這麼差。它反映了不健康的社會。」拍攝完《斷了氣》後,高達與他第二部電影《小兵》(Le petit soldat)的女主角Anna Karina結婚,然而這部電影因為關於1954年法國與阿爾及利亞之間的獨立戰爭,並且描述了刑求犯人的場景,遭到法國當局查禁三年,因此比同樣由Anna Karina擔綱女主角的第三部作品《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晚發表在1963年。作為高達的電影繆思,Anna Karina在他的鏡頭下揭露政治的黑暗面,展現新時代女性的獨立與自由,也反映人性的脆弱與矛盾。不過,就像太多最後無法繼續走在一起的大導演與繆思組合,兩人結婚五年就分開,Anna Karina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高達經常搞消失,「他有一次說要出門買菸,就消失了三個禮拜」,或許,高達就是更愛自由。
1968年巴黎五月學運後,高達公開質疑法國坎城影展的權威性,一生都不按規則,一生都在叛逆,一生都在透過電影反對資產階級、反戰、批判社會制度,一路拍片拍到80歲,高達在9月13日選擇前往瑞士接受協助自殺安樂死,他在最後的最後依舊走得這麼自在灑脫。如果不是他,我們今天可能看不到《重慶森林》裡王菲與梁朝偉的要與不要;看不到《愛在巴黎》系列的人生與愛情答辯;看不到《愛情不用翻譯》中的無聲勝過萬語千言;也看不到《雲端情人》的無形卻也痛徹心扉。
謝謝你,高達,謝謝你讓電影不只是電影,愛情不只是愛情。最後,我們附上《斷了氣》中Jean-Paul Belmondo和Jean Seberg在家中的一段劇情對話給大家細細品味:
《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e)電影片段
「你為什麼不跟我上床了?」
「因為我試著釐清,我到底喜歡你哪裡。我想要我們就像羅密歐與茱麗葉。」
「哎呀呀。跟個女孩子一樣!」
「看吧?昨晚你說沒有我不能活,但你可以啊。羅密歐不能沒有茱麗葉,但你可以。」
「你錯了,我不能沒有你。」
「哎呀呀,跟個男人一樣。」
「笑一個。」
(Jean Seberg搖頭)
「馬上!我數到8,如果數到8你沒笑,我就掐死妳。」
(Jean-Paul Belmondo把手架在Jean Seberg脖子上)
「2, 3, 4, 5, 6……7……」
(Jean Seberg堅定看著Jean-Paul Belmondo)
「7又二分之一, 7又四分之三…..妳這個懦夫,我賭妳一定會笑。」
(Jean Seberg笑出來)
「今天遊戲玩夠了。」
(Jean-Paul Belmondo掀Jean Seberg裙子,她立刻打他巴掌)
「可惜妳是個懦夫。」
「你為何要那樣說?」
「妳惹到我了。」
「你也是。」
「我不是懦夫。」
「你怎麼知道?」■
關於作者
Clyde Liu。PPAPER 主編。
正宗90文化養大的金牛男。擁抱帶有壞品味的美感與文化。相信科幻片與愛情片是一切問題的答案。而宇宙是我們最後的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