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日本藝術家
TEIJI HAYAMA 葉山禎治
古典網紅的數位神話

"Punk Marylin", ©Teiji Hayama

 

“有人從性汲取能量,有人因為性耗損精力。只要能夠先搞清楚你會從一件事得到或耗損能量,就可以替自己省去很多麻煩。”

—— 美國藝術家Andy Warhol ——

 

媒體每日推播的海量信息是數位時代裡不講理的霸道,至於是否能將它們整理消化轉化爲養分,或是不小心被消耗了過多的時間,刺激了過度的消費,或許是生活在這個過度便利的時代中的每個我們,必須有意識去理解的課題。數位時代裡的洪流是載舟或是覆舟的怪獸,正如同驅使著我們的欲望本質 ——  金錢、成功、名聲 ——  而我們早就已經大口吞下伊甸園中那隻蛇奉上的誘人果實。

 

"Rainbow Jane", ©Teiji Hayama

 

出身日本九州藝術世家,葉山禎治(Teiji Hayama)18歲那年前往倫敦聖馬汀藝術學院學習繪畫,畢業後在時尚產業待了五年的他重拾畫筆,汲取來自希臘神話與pop culture的視覺語彙,將現代社會社群媒體裡的各種現象,以及年輕世代經營虛擬身份的心理,透過傳統油畫技法刻劃出數位時代裡關於名聲的神話。50’年代性感符碼Marilyn Monroe、玉婆Elizabeth Taylor、埃及豔后Cleopatra、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普普藝術教父Andy Warhol……這些被葉山禎治稱為「古典網紅(vintage influencer)」的經典icon象徵名聲背後眾人皆認可的意義,而普普藝術風格的大膽用色,層疊的人物魅影,則是數位時代裡影像裡過度飽和、過度修圖,以及名聲如泡沫轉瞬即逝的隱喻,「社會對於二維影像的著迷,遠大於任何三維空間中的現實」,葉山禎治如此說道。

 

"Andy", ©Teiji Hayama

 

Andy Warhol說「不要想著永生不死,而是創造永存的事物」,一個名字背後不朽的名聲意義,以及一場藝術大眾化的革命,即始在一切飛快的數位時代,都難以跳脫當年他對於藝術、名聲與成功的遠見。Andy Warhol當年破格融合了本質上恆久的藝術與本質上易逝的名聲,而如今葉山禎治則真誠地站在Andy Warhol的肩膀上,以形而上的觀點再次突破,用藝術表現數位時代裡的名聲迷思,「我相信人們在不斷嘗試維持著心目中理想的數位身份時,會從中產生一種自我消耗的疲累感……這是需要不計一切代價去支撐的,對有些人來說」,葉山禎治如此說道。

 

訪談

PPAPER FASHION

TEIJI HAYAMA 葉山禎治

 

葉山先生你好,很高興能跟你聊聊,你在日本長大,在倫敦攻讀藝術,現在在瑞士創作,如果要替這些國家或城市分別挑選一位大眾文化代表人物,那會是誰?
都是Andy Warhol。

 

你運用油畫技法,選擇經典、具有代表性的名人作為主角,來揭露數位時代的本質。這些名人在你的創做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用這些經典人物來創作已經好一陣子了,他們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幾位,所以無論是哪一個世代的人,都能夠一眼就認出他們。

 

"Hulk Cleo", ©Teiji Hayama

 

這些icon很像是上一個世代的網紅,而其中有些人被媒體來塑造成為一代名人的方式,多多少少跟今天我們看到的媒體現象很相似。對你來說,名人跟今天我們稱的網紅,有什麼樣的不同?
沒錯,他們像是正宗的「古典網紅」!比起消息用報章雜誌和口耳相傳來散佈,現今的媒體能夠用極度飛快的速度觸及到更大量的人。社群媒體已經發展為一個推廣能見度的理想平台,讓尋常人有機會搖身一變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明星。如今「名人」一詞已經被重新定義,不限於演員、歌手……

 

你的許多作品中,像小丑般下垂的嘴唇是你其中一個值得玩味的標誌,是否跟社群媒體上的操弄,或是虛假有關?
沒錯!嘴唇是一種漫畫式的比喻手法,來表現社群媒體如何助長了人們對名聲與日俱進的著迷,這正是某些「愛紅」的人的生活動力。我想要將社群媒體對人們的消耗,透過誇大部分臉部表情與身體語言的方式來呈現。我相信人們在不斷嘗試維持著心目中理想的數位身份時,會從中產生一種自我消耗的疲累感……這是需要不計一切代價去支撐的,對有些人來說。

 

"Psychedelic Taylor", ©Teiji Hayama

 

作品裡像重複曝光般的層疊人影錯覺,是否傳遞什麼訊息?
透過這個效果,我想要強調關於所謂成名的短暫本質。如同相機快門的瞬間一閃,社群媒體上提供的影像過度飽和地接連出現,就像是我作品中層疊出現的透明影像錯覺。這個效果是一種萬花筒肖像,它難以掩蓋個人無法記住自己的現象,不過依舊具有催眠的效果,它揭示了社會對於二維影像的著迷,遠大於任何三維空間中的現實。

 

請跟我們分享你對David Bowie的感受,他似乎是展現最多樣貌與形象的icon
絕對是!我是他的忠實粉絲。他以一己之力定義了何謂「多元」的方方面面。他擁抱差異性,在不斷的變形之中,他依舊是那個他。

 

"Double Bowie", ©Teiji Hayama

 

你最喜歡的古典畫家有哪些?欣賞哪些當代藝術家?
席勒、達芬奇、Vermeer(編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作者),然後是Warhol跟Barbara Kruger……

 

我們注意到今年初你發行了一個樹脂雕塑「The Icon」,一個四眼兩面的夢露抱著一顆籃球,你近期有計劃推出尺寸較小的art toy嗎?你自己有在收藏art toy嗎?
我確實正在計劃推出art toy。最近購入了空山基、KAWS跟Daniel Arsham!

 

葉山禎治推出的第一個 art toy "The Icon", ©Teiji Hayama

 

你希望自己如何被記得?
我希望人們用他們想要的方式記得我的作品。

 

最近有個新聞說挪威相關機構正在立法,要求社群媒體上身體有修圖的照片必須註明,你怎麼看?
我有聽說那個新聞,他們希望透過新法律來確保一個更真實的數位環境,並且打擊社群媒體宣揚與傳播的不存在的理想的美。我認為這是件好事,它能幫助容易受到影響、且有時候為自尊心低落所苦的年輕世代,更何況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神經性暴食症與厭食症。

 

"Triple Marylin", ©Teiji Hayama

 

多虧了社群媒體,我們能夠在身心都與他人分隔的疫情期間,依舊感到與人有所連結。當我們對於社群媒體的依賴越來越重,你認為是否會造成一個更不尋常的社會,或是社交方式?
我認為是的。社群媒體絕對改變了我們互動的方式,主要是我們喪失了部分的社交能力。因為過度依賴社群媒體,有些人完全無法與人進行正常的對話,或是面對面互動。另外一個已經發生的重大改變是,許多人講話都不經修飾(speak without filter)。 ■ 

 


關於作者

Clyde Liu。PPAPER 主編。
正宗90文化養大的金牛男。擁抱帶有壞品味的美感與文化。相信科幻片與愛情片是一切問題的答案。而宇宙是我們最後的歸依。

 

Picture of PP 編輯部

PP 編輯部

好內容的創作者。品牌合作歡迎寄信至:info@ppaper.net

最新消息

LIFE & TRAVEL

倫敦運動品牌UVU:整個宇宙都是我的跑道

FASHION

「文化,在我們身上」Tilda Swinton在臺北有感

PPAPER WEEKENDS|9月第三週

PPAPER Weekends|日本獨立雜誌《Neutral Colors》台灣首展

PPAPER WEEKENDS|9月第二週

PPAPER Weekends|吐司專門店 Pillo 進駐大稻埕

PPAPER WEEKENDS|9月第一週

PPAPER Weekends|日本清酒正流行

LIFE & TRAVEL

12星座要多固執?

熱門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