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感、創意、材料、工藝或許再多一點幽默感,每一個愛馬仕的創作都離不開這些美好配方,然而創作的誕生有關鍵的成分,卻未必有絕對的組成公式,有時候它就像是一場實驗,所有人都能看見桌上的素材,卻未必能預測實驗的結果。
愛馬仕神秘部門:petit h
「petit h」一個隸屬於愛馬仕旗下的小小部門,我們通常形容它像是「愛馬仕的創意實驗室」,相比於愛馬仕其他歷史悠久的專門工坊部門相比,成立自2010年的petit h就像是一個孩子般的存在,這個意像不僅體現在它的命名——petit是法文裡小巧的意思,而小寫h則是來自愛馬仕的大寫H——也包括它獨特的逆向創意思維,不同於其他創意部門從無形的靈感開始發想,每一個petit h的創作都是從材料出發的,這種創作方式喚起了童年時從桌上用各種材料恣意拼貼創作的記憶。
petit h原來從這裡誕生⋯
位在巴黎市郊的龐坦(Pantin)小鎮裡,有一座專屬於愛馬仕的材料儲存庫,愛馬仕旗下包含馬術、皮具、絲巾、男女服裝、鞋履、家具家飾、水晶、瓷器等⋯⋯16個創意工坊部門的閒置材料都會集中到這裡,而這處天地便是petit h的靈感寶庫。2010年,在愛馬仕創辦人Thierry Hermès先生的曾曾孫女Pascale Mussard的號召下,那些沉睡許久的珍貴材料再一次被喚醒,在設計師、藝術家與各路專業工匠的交互對話與腦力激盪下,petit h跨越了愛馬仕專一部門對單一材料的創作語境,在皮革、絲巾、水晶與金屬等材料的相互碰撞下,一個又一個天馬行空的創意在無法預期的驚喜下誕生。
2018年,從petit h誕生之初就跟隨著Pascale Mussard女士一起揮灑創意的知心夥伴Godefroy de Virieu接手了petit h的創意總監之職,秉持著「要讓自己也感到驚喜」的理念,讓peiti h在延續愛馬仕珍貴材料的生命的之餘更要保有創意最根本的樂趣。而如同愛馬仕緣起於馬具的初衷,每一個petit h的物件也必然都是具有功能的實用之作,不僅是因為生活需要創意的滋養,也因為創意也始終源自於生活。

petit h在台中:
寄情於台灣永續山林的共同意志
位在巴黎左岸的Rue de Sèvres愛馬仕專賣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petit h的常態零售空間,而每年petit h都會離開家鄉拜訪兩座城市。今年是petit h第三次造訪台灣,也是第一次落腳台中。在歷時將近一年的構思裡,愛馬仕與台灣藝術家,森林木人郭恩愷(NK)攜手打造一座充滿永續意念的樂園。藝術家NK透過拿手的「蒸汽彎曲樹」技法,以台灣永續林場取得的柳杉、台灣杉等邊角木料呈現材料的「原生、轉化、新生」的過程,巧妙呼應petit h的創作思維。
今年我們也有幸與Godefroy de Virieu在台中相遇,隨性的他帶領我們穿梭在剛完工的展場中,與我們分享petit h的創作理念和他最喜愛的創作,包括一張由馬鞍改造而成的椅子、一面水晶榫卯屏風、一個帶有湯匙的音樂盒、還有一面帳篷造型的隱藏鏡子⋯⋯在這些創作裡,我們看見了創意的感性與理性之間微妙的平衡,而每一個會心一笑的瞬間都是petit h存在的真諦也是對創作最美好的讚美。

訪談
PPAPER
✕
Godefroy de Virieu
(petit h創意總監)
在petit h出現以前,你是怎麼看待創作過程中的廢棄素材的?在進入petit h甚至成為這個部門的創意總監後,這個想法是否產生了什麼樣的轉變?
我很喜歡這個問題,因為這其實和我在學校的經歷有關。那時我在巴黎念工業設計,學校附近還有很多老工匠在工作。我記得我們常常會去找他們要一些剩下的材料、角料來做作品。我們會說:「你這些不會用了吧?可以給我們嗎?」然後把這些材料帶回學校,在工作坊裡創作。這樣的過程讓我們從「手邊有什麼,就用什麼」開始思考,而不是從畫設計圖開始。
所以當愛馬仕邀請我加入petit h時,我覺得這根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甚至有時候有客戶來要我畫張桌子的設計圖,我會說我不是那樣創作的。我會先去看看我們有什麼材料,再來決定可以做什麼。

你覺得是什麼樣的特質或背景賦予你今天在petit h的天馬行空?
我相信創作的自由,也很感謝 petit h 是個讓人自由發揮的地方,這在設計界是非常罕見的。不過自由也需要有框架、有節制,這種「自由與限制」的平衡,其實對設計來說是一種挑戰。
如果說petit h是愛馬仕的「設計實驗室」,你認為催化這些創意發生的關鍵是什麼?
關鍵在於「人」,petit h 的一大特色是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工匠來合作。Pascale Mussard女士(petit h創始人,愛馬仕家族第六代傳人)從一開始就把材料、技藝和創意的人才組合在一起,激發新的想法。每一位藝術家的加入都會帶來新的可能性,這就是 petit h 的化學作用。

這些年來你是怎麼帶領petit h的?是否有任何一句你對你的工作夥伴最常說的話?或是你們經常談論的話題?
我常說「讓你自己也感到驚喜」如果你能讓自己感到驚喜,那麼別人也會被你驚艷。我認為這是設計中一個很好的原則。創意如果只是循規蹈矩,那就少了一份活力與意外的美好。
匠人精神在愛馬仕是很重要而且標誌性的存在,例如我們知道每一個Birkin都是由同一位工匠從零開始完成的。然而petit h創作的起點是來自愛馬仕16個部門的各種材料,在這些不同的專業領域裡petit h是如何實踐每一個創意的?
這正是 petit h 最獨特的地方。我們打破傳統工坊分工的界線,把皮革工匠與陶藝家連結在一起。他們一起討論「怎麼把皮革結合到陶器上?」這原本是無法想像的。但我們的工匠們很靈活、也很有創造力,他們會花時間實驗、交流,最後找到方法。這種「集體創意沸騰」的過程,就像法語中說的「ébullition」——每個人都充滿熱情、想法彼此碰撞,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作品。

為什麼「功能性」在petit h的創作哲學裡如此重要?
是的,功能性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愛馬仕最初就是從馬具起家,每個設計都必須既實用又美觀。即使在 petit h,我們也延續這個精神:不是只做裝飾,而是創造真正能用的東西。例如一個用水晶做的杯子,雖然形式獨特,但它仍然可以盛水飲用。
與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合作是petit h非常重要的基因,這些來自品牌之外的創作者通常是如何與你們合作的?你們又是怎麼選擇合作對象的?
我喜歡與那些能夠理解我們工作坊精神的人合作。他們必須了解工匠、團隊、創作方式,並且樂於交流與分享。我不會只因為一個人有名就找他合作,而是希望對方能真正融入這個充滿人情味的空間。我們很重視「真實」的對話和連結。


2014年和2020年petit h曾降臨台北,而今年則是來到了台中,在這次展覽的籌備過程裡,你對於台灣是否有什麼不一樣的理解?台中對你而言又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我才剛到台中三天,還在探索中。但我知道這裡和台北不太一樣,是比較小的城市。我也聽說台灣東西南北各地文化差異很大,西岸比較都市,東岸比較自然,這讓我很嚮往。我非常喜歡自然,希望之後能更深入地認識這個美麗的地方。


這次 petit h 在台中的展覽和 2020 年在台北展出的內容有很大不同,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這正是 petit h 的精神所在——我們希望每一次展出都能帶來驚喜與創新。台北那次的展覽比較關注「回收與再造」的概念,邀請觀眾帶來瓶子,一起參與材料循環。而這次在台中,我們與來自台灣的藝術家NK郭恩愷合作,專注於「森林與木材」,選用在地被修剪或淘汰的木料,展現自然材質的可能性,這與 petit h 的核心價值是一致的。


最後讓我們聊聊這次與藝術家NK的合作,是什麼原因讓petit h決定與他展開合作?這次與這位藝術家的合作是否帶給你什麼樣的啟發?
第一次見到他時,我就告訴他我很欣賞他的作品,也很想與他合作。他後來來到法國巴黎參觀我們的工作坊,了解我們的製作方式,然後回台開始設計策展。他第一次提出概念時,我覺得少了點什麼,我問他:「作品完成之後,材料怎麼辦?你要去哪裡取得木材?這整個過程的後續是什麼?」他之後再回來時帶來了更新的提案,展現出他完全理解我們的理念。他是一位非常開放的創作者,擁有願意傾聽與合作的心,這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特質。◼︎
